集數:48集
清乾隆年間。鑾輿衛和珅偶爾在皇上面前展露才華,被提拔重用,而上書房總師傅朱珪因私自放嘉親王出宮體察民情,被乾隆皇帝貶到山東濟寧。陝西書生王傑流落到山東泰安,投靠表兄。乾隆皇帝登封泰山,和珅隨禦駕來到泰安。一個偶然的機緣,和珅救了書生王傑與青蓮,並與王傑結下友情。王傑古道熱腸,正幫助一群河工狀告山東巡撫孫士毅貪汙“河銀”,和珅與從濟寧趕來迎駕的朱珪都暗中支持王傑。此時,詹岱偽造皇上的“罪已詔”,並試圖在乾隆皇帝這次封泰山時行刺皇上。乾隆皇帝得知有人偽造自己的“罪已詔”非常惱火,巡撫孫士毅因害怕王傑參與告發自己貪汙“河銀”,誣陷王傑偽造“罪已詔”,詹岱孫女青蓮與和珅也受此牽連。詹岱為救孫女,反落入圈套。李侍堯為袒護孫士毅,與詹岱做了交易,仍把偽“罪已詔”扣在王傑頭上。皇上明察原委,赦免和珅與青蓮。朱珪與首輔鄂桂見王傑博學有才,奏請皇上准許王傑戴枷參加科考。王傑不負二位大人所望。考中首榜。和珅探明詹岱之動機牽涉到當年多爾兗冤案,奏請皇上為百年前的睿王冤案昭雪,朝廷上下一片譁然。乾隆頂著壓力支持了和珅,恢復青蓮宗籍。經過這些波折,和珅、王傑都與朱珪成了忘年交,卻因此得罪了軍機大臣兼山東總督李侍堯。又由於李侍堯向來就與首輔鄂桂、朱珪不和,經此矛盾更深。
乾隆再次下江南,鑾輿過濟寧,但濟寧州早被孫士毅搜亂得銀庫告罄,知州朱珪無錢恭迎鑾輿,被迫給寡婦拉犁推磨,以換取王寡婦幫著接待,結果耽誤迎駕,令皇上不快。巡撫孫士毅害怕自己貪墨敗露,趁機添油加醋,誣陷朱珪有意怠慢兩宮鑾輿。皇上盛怒之下將朱珪打入牢房,皇太后知道朱珪因河堤出險整日忙碌,懿旨不究。在青蓮與和珅協助下,朱珪弄到孫士毅的貪墨證據。孫士毅得到應有的懲罰,李侍堯因扶同瞻徇,也連帶受罰。這時,皇上才告訴朱珪,貶他來濟寧就是為了調查孫士毅貪汙案子。於是,朱珪調回京都,恢復原職。
但是,李侍堯並不甘心,借“石匠弔孝”栽贓陷害一世清正的鄂桂,鄂桂憂憤而死。鄂桂之死對王傑與和珅打擊很大,特別是和珅,他由此對做一個廉潔直臣的理想開始動搖。由此,和珅走上了貪賄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