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集
秦末動盪之勢,群雄逐鹿中原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舞臺上,最矚目的人物莫過於劉邦(鄭少秋飾)和項羽(江華飾)這對好友。然而造化弄人,胸懷大志的項羽,一生以反秦為己任,結果卻落得烏江自刎,性命不保;而出身市井的劉邦本無爭霸之心,偏偏最後竟得到天下的竟是他。如果要說得天下與否是由時勢或命運決定,倒不如說是性格決定了命運......
西元前221年,秦始皇滅六國,一統天下,為壓制六國遺民,以法家治國,嚴刑峻法,並苛捐重稅,廣征民夫,築長城,建阿房宮、改馳道,修驪山皇陵,至令民不聊生。沛縣人氏劉邦,為泗水亭亭長,雖然也飽受苛政之苦,但天生樂觀豁達,總可以苦中作樂,加上交遊廣闊,在市井內廣結人緣。劉邦從無想過會改變其貪酒好色的悠閒生活,直至他遇上一個人——項羽。
項羽乃楚國名將項燕之後,胸有以一敵萬人的胸襟,更立志要英雄造時勢,拯萬民于水火為己任。,項羽目睹秦朝苛政越烈,反秦之心越強,遂到沛縣.羽附近山嶺,以計資氣概收服飛虎寨主英布為手下,共抗暴秦。
劉邦誤打誤撞下悉破其事,項羽唯恐劉邦會揭發其謀反秦之心,有礙其抗秦大業,欲殺劉邦滅口。劉邦雖是市井之徒,內心卻是熱血朝天,對苛政敢怒不敢言,不但未有揭發項羽謀反,且代為隱瞞,並以一片.摯熱誠相待,令項羽深受感動,終結成好友。邦更視項羽為不世大英雄,二人更許下諾言,他日項羽高舉義旗起事,劉邦誓死相隨。
事隔兩載,秦始皇病逝沙丘,中車府令趙高篡改遺詔,殺太子扶蘇,改立胡亥為秦二世。秦二世耽於逸樂,趙高弄權,朝政日非,綱紀敗壞,民生更苦,盜賊叢生,亂民四起,天下大亂,劉邦因緣祭會而舉起義旗,與此同時,項羽亦高舉項家旗正式起義。
邦見聚眾日多,出兵起事必兵禍結,生靈炭塗,遂出計以「無糧不聚兵」欲遣散各人回鄉,劉邦的仁義之心反感動更多人留下,劉邦也終明白誓必滅暴秦始能救萬民於水火,開戰已是無可避免。漢家軍日漸壯大,惹來秦朝注視,派秦兵來剿,邦卒同義軍被困山上,幸得項羽以奇兵救出,劉邦甚為感激,宣稱項羽才是真正的赤帝子,是天命所歸的滅秦大英雄。
秦二世胡亥派三軍領帥章邯卒領大軍圍剿楚軍,項梁領兵出戰,于定陶一役為章邯所殺,羽大為悲慟,劉邦傷心不在羽下,倆遂結為異姓兄弟。倆奉懷王之命,兵分兩路攻向關中鹹陽,並立時「先入關中為王」盟約,先入者即被賜封為關中王。劉邦向無爭雄之心,聲言只為項羽先鋒,就算先入關中也恭候羽入鹹陽。
項羽在進軍途中,項羽不聽範增規勸,竟決定先北上巨鹿,大戰章邯為叔父報仇,但上將軍宋義為私利,堅拒出兵,項羽怒殺宋義,奪其帥印,下令軍士打破釜鍋、鑿沉渡舟,只准帶備三日糧草,要活命就要奮勇殺敵,在哀兵必勝下,以弱勝強,大敗秦軍,打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「破釜沉舟」戰役,名動天下,亦令項羽的自負性格推向極端,誓要英雄造時勢!
咸陽宮內,秦二世胡亥為趙高欺瞞,仍未知天下大亂,繼續荒淫逸樂。虞姬於戰亂間為秦兵所擒,獻予胡亥,虞力陳天下已盡歸楚軍,胡亥大夢初覺,已為趙高所殺,另立子嬰為帝,子嬰雖年少而賢明,在虞姬相助下,詐病誘殺趟高,昔為時已晚,楚軍已兵臨城下,子嬰為免更多生靈塗炭,決開城降楚。劉邦本無意先進鹹陽城,蕭何等人力勸劉邦先入咸陽稱王。項羽接報劉邦先進鹹陽,大怒誓斬劉邦。
劉邦西入蜀中,即依張良錦囊妙計,燒去棧道,讓項羽認定劉邦再無東歸之心,而疏於防範。漢軍被困蜀中不毛之地,民生困逼,但雉以堅毅不屈的性格,與戚姬聯手輔助劉邦,在此地休養生息,建立學堂,開墾荒地,積極練兵,重整旗鼓,兩女合力激勵劉邦勵精圖治,靜候良機再起。
在鹹陽的張良設局,令項羽深信「富貴不還鄉,如錦衣夜行」,加上姬虞思鄉情切,不聽範增勸諫,決還都無天險可守的楚地彭城,更派英布暗殺不肯遷都的義帝,盡失民心。劉邦乘勢為義帝發喪,指項羽弑君,起兵討伐。張良到處遊說各地諸侯抗楚歸漢,陳平也因項羽日漸自負而暗中投漢。劉邦突然得到各方諸侯來附,聚六十萬大軍,聲勢驟然壯大,劉邦不禁好大喜功起來,因不甘長期屈居項羽之下,欲籍此仗名垂千古,不聽韓信忠言,奪其帥印,親自領兵出征項羽據地彭城。
時項羽正出兵攻齊,彭城空虛,劉邦得以長驅直進,正洋洋自得,以為已得天下之際,豈料項羽只帶同三萬精銳回師,竟打敗劉邦六十萬大軍,于睢水一役,劉邦全軍盡墨,死傷枕藉,令睢水為之不流,劉邦落荒而逃。劉邦敗走縈陽,深悔不聽張良、韓信之言,韓信更借病匿居鹹陽,不肯出兵助邦。張良遂用激將法,引韓信出鹹陽,劉邦親向信致歉,信終助邦重整軍隊,伺機反攻。
項羽自知眾叛親離,劉邦反得韓信之時,兵力相若,又因至愛虞姬厭戰,不欲更多生靈塗固,遂送還劉邦家小議和。以鴻溝為界,以西為漢,以東歸楚,兩分天下,永不相犯。項羽、劉邦征戰連年,因爭天下而紛爭結怨,今得以重拾兄弟誼情,策馬共遊,俱感慨良多。虞姬隨項羽出征八年,今終得休戰,重歸故里過太平日子,更是滿懷喜悅,希望為項羽養兒育女,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。
項羽撤軍回彭城之際,呂雉、韓信竟向邦進言,乘項羽徹軍,從後追擊,殺楚軍一個措手不及。劉邦認為已經議和定下盟約,此舉是為「出爾反爾」,會失信於天下,亦有失兄弟之情而嚴拒。韓信既是軍事天才,認為能打敗大英雄項羽,是他一生最大成就,足以名垂千古,執意出戰項羽,否則不惜反漢,也要帶兵出擊。呂雉及蕭何等人也認定良機勿失,打敗項羽即得天下,開創千世萬代基業。
劉邦最後問計于智者張良,良指韓信出兵已是誓在必行,要得天下,定必非你死便是我亡,並無仁義可言。今日劉邦放生項羽,他日被滅者必為劉邦,並禍及家小妻兒、並一眾跟隨他的兄弟至友。這已是一條至死方休的不歸血路,劉邦這才驚覺戰爭的殘酷,已不容他有選揀餘地,劉邦再不甘願,也只好忍痛交出帥印,讓韓信出兵追擊項羽大軍。
項羽知已是英雄未路,虞姬素知項羽英雄氣蓋,到絕路亦欲一戰、為免項羽有所牽掛,遂上演一幕歷史上有名的「霸王別姬」,淒然惜別,自刎身亡。項羽自姬別後,鼓其餘勇,率二十八騎弟子兵殺出重圍,逃至烏江旁,看著滔滔江水,羽應可渡江東去,圖個「東山再起」,惟百戰未嘗一敗的楚霸王,難以面對失敗,以當日帶同八千子弟兵渡江,如今無一生還,再無面目見江東父老,長歎「此乃非戰之罪,實天亡我也!」,一代英雄,就此于烏江自刎,結朿其短暫而璀璨的一生。
劉邦面對項羽人頭,這個他一生最大敵人,也是他情義最重的兄弟,他打敗了項羽,取得了天下,得登帝位為「漢高祖」。